楊松:黨的宣傳教育戰(zhàn)線的優(yōu)秀戰(zhàn)士

  在湖北大悟縣四姑鎮(zhèn)同心村,一棟有上百年歷史的磚木建筑常年來訪者不斷。那是中國共產黨優(yōu)秀的理論家、宣傳家和革命活動家楊松的故居。在不遠處楊松革命事跡陳列室門外廣場的一塊大石上,雕刻著毛澤東稱贊他的話語:楊松同志辦事認真,有責任心,我們應當記得他,學習他。

  楊松,原名吳紹鎰,1907年11月生。1921年考入陳潭秋、董必武等人創(chuàng)建的武漢中學。192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。1927年2月受團中央派遣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,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畢業(yè)后,留校兼任中山大學政治經(jīng)濟學教員和俄文翻譯。1928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。1931年1月被選為團中央委員,隨后被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往符拉迪沃斯托克,任太平洋職工會中國部主任。1933年受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指派,負責處理滿洲問題,參與東北地區(qū)黨的領導工作。

  1934年,中共吉東局遭日軍破壞,楊松按黨組織要求化名吳平,以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身份回國到東北,成立中共吉東特委,任特委書記。同年底,兼任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政治委員。1935年7—8月,楊松作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代表,到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。其間,他參加了《八一宣言》起草工作,并向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匯報黨在東北的抗日工作,提出組建統(tǒng)一的東北抗日聯(lián)軍的建議。在楊松等人推動下,從1936年2月開始,黨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及其他抗日武裝先后改編為東北抗日聯(lián)軍。

  1938年2月,楊松從莫斯科回到延安,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,并在中央馬列學院任教。同年9—11月,他作為東北地方領導干部和抗日聯(lián)軍代表出席中共中央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并擔任會議秘書,參與文件起草。

  1941年3月,中央決定創(chuàng)辦黨的歷史上第一張大型日報、中共中央機關報《解放日報》,楊松被任命為第一任總編輯。他以高度的政治責任心和奮斗精神,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領導下,與報社同志一起克服種種困難,使《解放日報》成為黨指導中國革命的重要武器。由于繁重的工作和艱苦的斗爭環(huán)境,楊松患上肺結核,病情惡化,不幸于1942年11月病逝,年僅35歲。

  “楊松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、戰(zhàn)斗的一生、奮進的一生。我們追憶楊松的生平事跡,更加認識到他崇高的品格和偉大的形象!贝笪蚩h黨史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王彬說。

 

時間:2019-02-22 來源:人民日報
作者:記者 吳植 編輯:劉卓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