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被毛澤東親自追認為革命烈士,犧牲60年后才正式確認為共產(chǎn)黨員|草地·說人解史

   群星閃耀時,“覺醒天團”在此聚首

   五四前的“不眠之夜”,報館社長為何出現(xiàn)在北大學生的愛國集會上,并首先演講?

   史料中不難找到答案。邵飄萍在集會中的身份之一,是“北大新聞學研究會講師”。集會前,邵飄萍每周日來到沙灘紅樓第34教室或理科第16教室講授采訪課,已半年有余。他非北大人,卻與北大精神十分契合。邵飄萍不僅讓真理的種子在自己心中茁壯成長,也將它播撒到社會的廣闊天地中。

   1918年春,邵飄萍聽說蔡元培計劃成立“新聞演講會”,認為此舉有助于為國內(nèi)新聞界培養(yǎng)人才,便寫信給蔡元培,想要促成這件事。10月14日,北大新聞學研究會成立,填補了中國新聞學教育和研究的空白。

6月29日,參觀者在北大紅樓內(nèi)參觀。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

   沒想到,這個研究會,聚起了一個群星閃耀的“朋友圈”。新聞學研究會第一期會員中,毛澤東、高君宇、譚平山、羅章龍等,后來都成為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早期成員。

   當時,新聞學研究會的辦事處就設(shè)在北大紅樓日刊處,每逢周一、周三、周五晚8點至9點,全體會員聚集在理科第16教室聽課、研究、議事。邵飄萍每周有一到兩節(jié)課,講授新聞學基礎(chǔ)知識、新聞材料的采集方法以及對記者的修養(yǎng)要求。

   他的新聞觀中很早便充滿“人民意識”。在新聞學研究會,邵飄萍不僅傳授理論研究,還希望借此培養(yǎng)一批精干的記者,能報道勞動人民的疾苦和罷工斗爭。因此他在授課時,除講授一般的新聞基礎(chǔ)知識外,特別注重政治、經(jīng)濟及勞工情況等報道。講課之外,還組織學生外出參觀、到報館實習,鼓勵學生貼近社會、為民執(zhí)言。他尤其強調(diào)記者要“以品性為第一要素”,以“不欺閱者為第一信條”。

   當時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澤東也是北大新聞學研究會會員。林齊模介紹,青年毛澤東新聞觀的形成與邵飄萍聯(lián)系密切。1919年2月19日,毛澤東參加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改組大會,聽邵飄萍講授《新聞工作的理論與實踐》,“毛澤東曾多次拜訪邵飄萍,還得到邵經(jīng)濟上的接濟”。在北大,他聽了好幾個月邵飄萍的課,被邵飄萍“記者要主持公道,不怕犧牲”“俠義、勇敢、誠實、勤勉”的觀點打動和影響;氐介L沙后,他創(chuàng)辦了《湘江評論》等報刊,聲名鵲起。

   1936年,毛澤東在陜北與美國記者斯諾談起在北大的日子,依然熱情地回憶邵飄萍:“一個具有熱情理想和優(yōu)良品質(zhì)的人!钡搅送砟辏苑Q:“我是邵飄萍的學生!

這是6月24日拍攝的京報館舊址(邵飄萍故居)。新華社記者陳鐘昊攝

   共同的志趣也讓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兼經(jīng)濟學教授的李大釗與邵飄萍結(jié)為伙伴。他們共同反對“二十一條”,一揭一呼,掀起“倒袁護國”運動。在五四運動中,他們既是輿論的先導,又是運動的直接發(fā)動者和支持者。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傳播史上,他們二人均是當仁不讓的先行者。

   與邵飄萍聯(lián)系甚密的還有魯迅。單是1924年至1927年間,魯迅就在《京報副刊》發(fā)表雜文40余篇,留下了《如此討赤》《并非閑話》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作。后來,魯迅還在邵飄萍的催促下創(chuàng)辦雜志《莽原》。三·一八慘案發(fā)生后,邵飄萍與魯迅更是聯(lián)合“作戰(zhàn)”,對段祺瑞政府的暴戾恣睢深刻揭露和無情批判,使《京報》《京報副刊》《莽原》成了討伐段祺瑞政府的堅強陣地!拌F肩辣手”的邵飄萍和“橫眉冷對”的魯迅,儼然成為這一陣地上的主力戰(zhàn)將。

   縱橫正有凌云筆。中國近代史,某種意義上,也是一段近代知識分子以筆為槍抵抗強權(quán)的歷史。在黑暗中,梁啟超、魯迅、邵飄萍……以及那些湮沒在歷史長河中、未留下姓名的進步人士,用自己的筆,為這個民族的光明探好了路。

首頁  上一頁  [1]  [2]  [3]  [4]  [5] 

 

時間:2021-07-12 來源:新華每日電訊
作者:記者 烏夢達 張漫子 祁晨露 編輯:劉卓文